植物神经紊乱炒股配资选配资,一般都有少阳证。
只要见到“毛悴色夭”,气色很差,尤其整个气色含而不露,一定有少阳证。
如果是眼神呆滞,那更麻烦。
这病,再往后走,就是三阴证。
到了厥阴证,是里虚导致的不足。判断的依据,在于脉象是否有力。
单纯的少阳证,就是不通畅,既有升不上去的问题,也有降不下来的问题, 那么到底是哪一个多一点,就看症状表现了。
往太阳证偏一点的,有桂枝汤的合方,往阳明证偏一点的,有白虎汤的合方。
甚至以这个指导思想创出来的后世方,不用柴胡,也一样可以解这个病,比如温胆汤,比如升降散。
少阳,是身体正邪相争的时候,这个阶段能维持好多年。也是从这开始,生病就影响心情了。
所以就会有心烦出现。
正邪相争,是敌强我弱,敌弱我强,好一阵坏一阵。
展开剩余96%正气足,就焦躁,正气不足,就抑郁。
有心人应该记得,我们之前还说过,植物神经紊乱,是虚劳在前,神伤在后。
虚劳,我们讲过不少,简单说就是太虚了,至于为什么虚,原因很多,有先天的,有后天的,就不展开说。
总之太虚了,身体就无法合成神经递质、各类激素,再严重的话,就要往抑郁、焦虑那边靠。
盗汗、容易醒、容易惊吓,这也算是轻的。
很严重的,我们也见过,整夜失眠,神经系统崩溃,免疫系统崩溃,消化系统崩溃,身上到处发炎。
都是挑些重要的器官来发炎,比方说肺,肾,扁桃体,淋巴结,体重一下子掉好多。
不知道的,以为真是得了什么绝症。
这病瞅着很复杂,都觉得粘手,有涉及到少阴的,心肾不交,水气凌心之类。
阳明的,胃返流等。
厥阴的也有,比如肝郁化火,肝气上冲。
植物神经紊乱,是既不能补,也不能泻,既不能用热药,也不能用寒药。
难点在哪?
难在:
脉搏时而显得浮起,时而不显,有时身体会感到寒冷,有时则不然。
时而有食欲旺盛,时而则毫无食欲。
精神状态亦是如此,时而困倦,时而清醒。
腹部的不适感也时有时无,腹胀的感觉时而强烈,时而则消失无踪。
小便的颜色时而黄亮,时而清澈。
大便的状态则可能时而干燥,时而稀薄,甚至有时先是干燥后转为腹泻,或是几天腹泻后转为便秘。
舌苔,时而全白,时而偏黄,还可能黄白相间。
疼痛的部位和程度更是千差万别,有的人感到背痛,有的人则是腹痛,有的人是胸痛,还有的人则感觉身体并无疼痛之处。
中医圈里,有个说法:
判断一个中医大夫的辨证水平,就看他能不能识别出少阳病。
评估一个中医大夫的治疗水平,要看他能不能治好厥阴病。
植物神经紊乱,很多人是少阳、厥阴挂一块了,没弄懂伤寒论的中医,基本无解。
要是不用六经辨证,只靠脏腑八纲来辨证,那可真头大了。
又热又寒,虚实交杂,还有气滞血瘀、痰饮水湿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。
看脉象吧,感觉啥也看不出来。再看看舌头,又跟脉象对不上。
阴虚还是阳虚?寒还是热?滋阴还是降火?补阳还是干啥?
实在不行,要不直接补个肾算了?
那可真抓瞎了。
因为这病,就怕补。
植物神经紊乱,症状虽然多,但是基本都是功能性问题。
你记住,功能性问题,在少阳。
少阳厥阴,只能用六法里头的“和”法,除此,别无他法。
所以,解法就是:
用小柴胡,少阳转太阳,从表解。
用大柴胡汤,少阳转阳明,从便解。
也有通少阳胁下后,正气不阻,卫气循六阳经,和解。
如果说的这些,你都不懂,就从小柴胡开始试。
治疗这个病,可以用小柴胡系,倒不是说小柴胡汤本身有什么杀菌作用,而是小柴胡的这个组成,有帮助人体免疫系统的效果。
小柴胡里的生姜大枣炙甘草,就是干这个的。
如果有里虚不足的,就用柴胡桂枝汤,再加桂枝芍药进来。
如果问题发生在阳明系统传到少阳出现柴胡症,该用大黄还是得用,就变成了大柴胡汤。
最后是得屎而解,这是人体恢复正常的一种表现。
把小柴胡的加减法理一遍:
柴胡要量大,为什么要量大,三焦庞大,量小根本无法通达全部的三焦。
胸中烦而不呕者,去半夏、人参,加瓜蒌,扰心不扰胃,瓜蒌清膈,去阳明药。
渴者,去半夏,再加人参、天花粉。人参为补液为主,用麦冬也比党参好,天花粉吸液,半夏消液。
肋下痞硬,去大枣,加牡蛎。苓桂枣甘汤治奔豚欲发,牡蛎除拘缓。
心下悸,小便不利,去黄芩,加茯苓。
有水饮,加白芍,茯苓也主降。
不渴外有热,去人参,加桂枝,有表邪无内热。
咳嗽,去人参、大枣、生姜,加五味子、干姜。
还有血弱气尽,也是小柴胡主之。
灵活组方,达表通里,才是植物神经紊乱的处置智慧。
少阳证,在伤寒论里,是各种柴胡汤。但是有很多人,他是用不了柴胡的。
所以,少阳证,还有不同,你看:
少阳证,在伤寒论里,有各种柴胡汤。
在温病论里,有蒿芩清胆汤。
这都是治少阳证的,区别又在哪里?
蒿芩清胆汤,是湿热郁阻少阳。
柴胡系列的方,是热,或者寒郁少阳。
药都可以归少阳经,但是处理的邪气不同,用药也就不同。
蒿芩清胆汤,是怎么说的来着?
蒿芩清胆竹茹珍,枳壳用生合二陈,方内更加碧玉散,既清相火化痰凝。
重点在于四个字:
湿遏热郁。
湿郁热于少阳,病根本是湿,那么既能除湿又走少阳经的,就是青蒿了,当然君药用青蒿。另外还有一个原因, 用药习惯的问题。当年南方习惯用青蒿代替柴胡,也和南方湿热有关。
所以,还有一种植物神经紊乱,是从流感肺炎而来,首先犯肺,逆传心包。所以心率快,疲劳感,情绪低落,都来了。这种情况,用的就是蒿芩清胆汤。流感肺炎,会先侵犯肺部,这是它侵入人体的基本路径。
这个东西,无论是春天还是冬天都可能发生,尤其是季节交替时候。
所以,最近要小心了。
一旦感染了,呼吸道就会受到干扰,出现咳嗽、喉咙痛、全身不舒服等症状。其实这些本来不是什么大问题,但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处理,就可能会留下病根。
当邪气侵犯肺部后,它会继续往哪里发展呢?
会逆向侵犯心包,这时就会出现心慌、气短、胸闷等症状。
去医院检查,可能会发现心律不齐,或者是心肌炎的迹象。但要注意的是,心率快并不一定完全是心脏的问题,五脏六腑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,其它地方出问题,也会影响到心脏。
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整体,它总是努力维持一种平衡状态,哪怕这种平衡比较弱。
这种弱的平衡,西医把这种情况叫做“亚健康”。
所以,这次口罩之后,也是一样,很多人讲疲劳感,心率快,怎么补都不管用,还有脑雾什么的,情绪也显得低落了。西医方面没了什么词去形容,只好叫个**后遗症。
实际上,还是被温邪伤到了。
哪怕没有伤到血,也伤到了气,伤到了津液。
所谓,温邪伤人,气津两伤。
至于脏腑损伤,往往出现在之前的薄弱点上。
所以说啊,瘟疫就是一块试金石,你觉得你身体好,好不好的,一试就知道了。
直到病入了三阴,任你能扛,也扛不住。
这是不是植物神经紊乱了?
现在不一定,我们先不要下结论。
我们讲,植物神经紊乱,是虚劳在前,神伤在后。
亚健康,病恹恹,虚劳是能对上了,神伤呢?
神伤,还不一定。
但是,如果有焦虑、睡眠障碍,神伤就不远了。
焦虑,能引起内分泌紊乱,这自不用说。
睡眠障碍,之后是个生物钟紊乱,再之后也是个内分泌紊乱。
所以...
怎么办?
刚说了,现在就是个低级的平衡,先让自己维持这个低能运转,不要再过度消耗,慢慢调养。不要再过度消耗,这是要紧的。
另外,还是“和解少阳”。
但是,温邪,开毛孔,热始于肺经,邪气为阳邪,阳邪主动。
不可再用柴胡升散。
柴胡升散,反而有助升阳助热。
所以,此时,和解的是“湿温少阳”,不用小柴胡汤,参考蒿芩清胆汤。
蒿芩清胆汤:
青蒿、黄芩、枳壳、竹茹、陈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碧玉散 (滑石、甘草、青黛)。
湿热,郁于少阳,病根本是湿,除湿又走少阳经的,就是青蒿了,自然君药青蒿。
竹茹,善清胆胃之热,化痰止呕;
枳壳,下气宽中,除痰消痞;
半夏,燥湿化痰,和胃降逆;
陈皮,理气化痰。
茯苓、碧玉散,清热利湿,导邪从小便而出。
植物神经紊乱,前面说的这两种情况,都是属于少阳证。但总归,都是和解调理气机为主,但用药一定要轻。
除了方剂,做针灸也一样,要轻,不能重。
慢慢调,直到气机顺畅了,后面脏腑功能恢复,内分泌也就平衡了,那么多的症状也都一块减轻了。
甭盯着某一个症状调,如果只盯着症状,治好了这里,那里又坏了,永远好不了。
只盯着一个事儿,就是“气机”。
所以治法,千变万化,但是万变不离其宗,都是在调畅气机,和解少阳。
植物神经紊乱这个病,就是要一口气治到少阳,才会好。
少阳枢,总结一下,无非两个方向。
一来,实则阳明,这是热。
用药无非是加上黄连,龙胆,栀子,连翘之类的,增大清热的力度。
二来,虚则太阴。
三阴递进啊,就得加药来稳住三阴,生地、当归之类的,算是常见的加减法。
半夏,要用,这药是出阴入阳,合乎少阳枢的特点,当然也可以换成夏枯草。
对调理脾胃有经验的大夫,能对植物神经紊乱治个八九不离十。
因为,脾和胃都是功能上的,位置又比较靠上。
专业的说法就是在心下,就是胸骨下方,两肋夹角的这个三角形区域内。
很多患者不都是在这个位置出现痞闷,疼痛吗?
基本都是胃的事情,这里离入口比较近,所以有问题一般会吐,因为这是最近的排邪通道。
跟呕吐类似的就是嗳气和打嗝,这种都是气逆。
这个胃的区域祛热用生石膏黄连,润燥用麦冬沙参石斛,祛寒用吴茱萸干姜,祛湿用苍术藿香佩兰,通降用半夏枳实。
再往下到了小肠,祛热用大黄黄连 ,润燥用麻子仁知母 ,祛寒用干姜砂仁,祛湿用豆蔻木香厚朴 ,通降用厚朴枳实。
到了大肠,祛热用地榆黄柏,润燥用肉苁蓉地黄,祛寒用肉桂砂仁,祛湿用薏苡仁苍术,通降用大黄枳实芒硝。
基本是这么一个思路。
治疗植物神经紊乱,也有很多大夫都喜欢用镇静药。
镇静效果的,都有什么药啊?
龙骨、牡蛎、磁石、赭石就是潜镇,效果更厉害的是生铁落和朱砂。
朱砂,就是重金属了啊,现在也不允许用了。
一般能用到的,也就是磁石,生铁落了。平常使用的话,龙骨牡蛎,也就够用了。
镇肝熄风汤里的龟甲,也有这个效果,不过偏于滋阴了,整个方子也偏向于滋阴和潜镇。热不重,只有川楝子和茵陈这一小点清热药。
但总归不是个长久办法,至于道理,也不难懂。
你看,植物神经紊乱,前面我们已经讲了两种,再给你捋一下:
一种是虚劳神伤,五劳七伤,七劳八损,之后又伤了神。
一种是从流感肺炎而来,先伤了肺,然后逆传心包。
这俩的本质都是少阳病,解法的根本就是“和解少阳”,只不过用的方子不一样。
前者是少阳郁热,寒郁或者气郁,用的是柴胡黄芩,配伍是半夏参姜草枣。
后者是湿热郁于少阳,病根是湿,除湿的,又能走少阳的药是青蒿。
所以,前者是用小柴胡汤加减,后者是用蒿芩清胆汤加减。
至于桂枝汤的合方,至于白虎汤的合方,至于升降散,至于温胆汤,看准时机,也是良方。
再说另外一种植物神经紊乱,从脊柱来的。颈椎,腰椎,最常见。
用一个词来说就是,脊柱失衡。
脊柱失衡,会怎么样?
脊柱深层筋膜失衡,导致脊柱错位,周围肌肉韧带紧张,其中的血液和交感神经受到刺激。
继而,错误的体态,导致膈肌的位置偏移。
继而,各个内脏的位置偏移。
这些都会牵扯到植物神经。
“破气还五汤”解决这个,有三点:
第一、用活血化瘀药,把代谢产物排走。
第二、用养血、补气药,让周围的韧带、肌肉长好。
第三、用引经药,把上面两种药运到病变周围去发挥作用。
举个例子,用最常见的颈椎问题举个例子。
颈椎问题引发的植物神经紊乱,可以用个葛根汤加减。
葛根汤:
葛根、麻黄、桂枝、炙甘草、芍药、大枣、生姜。
麻黄、生姜,这两个药偏于走表,散肌表的寒气。
桂枝,调动心阳。
白芍、大枣、炙甘草,益气、补血、生津,气血津液充足,能更好地被调动起来。
这个方子精髓在于“葛根”。
葛根,就是把气血引到体表,引到我们的肌肉,引到我们的皮肤。
所以,你看“葛根汤”的配伍,也是上面说的那三个要点。
至于加减法:
局部凉,加附子。
颈项沉困,加羌活、独活。
手臂麻木,加当归、川芎、川牛膝。
病程较长,加天麻、全蝎、地龙。
肾虚者,加鹿角霜、山茱萸、威灵仙。
两个注意事项:用药不能太沉,用药不能太燥。
如果没那么严重,葛根汤加减也够用了。颈椎病病久了,疼痛厉害的,一般都有些炎症,所以可以加点清里热的药,但是不要太多,加一两味就够了。口苦的,加点黄芩、血压高的,加点夏枯草、合并结节的加点连翘。
这个病,治起来不难,难的是辨证。能找到这个问题,用药是不难的。
记好两点就行,也是同行很容易犯的两个错误。
你要知道,颈椎,脖子,位置是比较高的,仅次于头。所以,病位高,用药,你就不能用药性太沉的。
人家脖子疼,头晕,你给来个肾精不足不能上荣于脑,那完了,肯定好不利索。
再有一点,就是时代变了。
有人喜欢用羌活胜湿汤,这也是古方,但是这个治的是湿痹。
现在的颈椎病,多与伏案工作有关。有多少是到外面干重活,完事出一身汗,又淋了大雨的?
所以啊,现实情况已经变了。
大家本来总低头看手机,那个筋脉就失于濡养,你再给搞一大堆辛温燥烈的药,会更糟,不加重就不错了。
不管是哪一种植物神经紊乱,千万别盯着症状治,那是拆东墙补西墙,永远都好不了。
病跟病,它不一样。治别的病,要盯着症状走,治植物神经紊乱,则不然。
植物神经紊乱的人,症状比较多,有的人一大堆十几个,治了这个症状又常常会出现新的症状。
所以,盯着症状治,就只能是被疾病牵着鼻子走。
这些症状都是表象,不是本质。
因为追着不断出现的症状治,无论是针灸艾灸还是用药,都是需要调动气血的。这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,气血越用越少,越少越不够调动。这样其它位置气血也不够了,症状就出现的越来越多,身体就越来越差。
植物神经紊乱的患者,本身就虚,有大夫开的方,吃了更虚。
也许这位大夫很会治太阴病,先给别人治虚了,“虚则太阴”,再力挽狂澜。
如果是这样,你就不能说他是错的。
看病最怕一瓶子不满,半瓶子晃荡,感觉会了,又不是真会,关键这种人胆子还贼大。
植物神经紊乱,本来是可以自愈的。
因为开始的时候,最常见的情况,就是个里热外寒。
外寒呢,会出现一种情况,就是体表受寒,然后收缩,出现了淤堵。因为啊,我们之前说过,植物神经紊乱就是个“不通”的问题,上下不通,里外不通。淤堵呢,就是不通。
但是呢,淤堵,是可以自己疏通开的。
因为,刚起病时,脉是有力的,血是充足的,人本身有这个能量给疏通开。所以就像我们开头说的,植物神经紊乱,本来是可以自愈的。
本来应该是这样,但是为什么越来越严重了呢?
原因有二。
一个是情绪。
情绪压抑,会加重淤堵,所谓“情绪压抑,气郁藏”。
二是吃错药了。
开方子,需要寒药热药,补法和泄法,关键是比例。如果全用凉药,热气更降不下来,中气衰败,人就完了。有的方子,看似没有三黄之类的大苦大寒,实际上败脾灭火的力道更猛,很多人都是坏在这样的方子上。
植物神经紊乱,变的严重,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。
就是脉细微。
你看,刚开始时,脉有力,现在成了脉细微。脉有力时,血是充足的,脉细微呢,就是不充足了。
进一步说,就是啥呢?
就是从少阳证,到了厥阴证。
也就是啥呢?
也就是主要问题从“不通”,变成了“不足”。
这个时候,不光是自愈已经很难了,连治疗办法也要变一变了。
千变万变,血液的疏通,不能变。
当归四逆,之类的方子,能扩张血管,所以是有效的。
乌梅丸,麻黄升麻汤,之类的方子,能解除症状。但是症状没了,并不是就好了。
要想让身体上一个台阶,关键是解决“血”的问题。
先补血,怎么补?靠什么补?
你要先知道,血是一个载体,运输氧,运输我们吸收进去的水谷精微的。要是血里面什么都没有,光要血有什么用?
血补起来,补到一定的程度后,就是气的问题。
为什么不先补气呢?
因为先补气,很可能身体不支持,就好像黄芪拔肾根一样,五脏耐不住大剂量的气的消耗。
四物汤打底,加活血药,透热的药。
然后,补中益气汤或者升阳散火汤打底。
让气血逐渐的达表,把内里的热散出来。
植物神经紊乱这病,病位在半表半里。说是半表半里,其实就是表里的中间,也就是太阳和阳明的中间。
这中间有什么?
肌肉的筋膜,脏器的膜网,皮肤之下的浅筋膜,然后血管,淋巴管等管道系统,以及围绕它们的结缔组织,脂肪组织,神经组织。包括流动于内的血液,淋巴液,组织液,各种信息激素,水谷精微,氧气和二氧化碳。
所以,最明显的例子,就是脉弦。
脉弦,说明什么?
脉弦,说明血管收缩绷紧。
血管收缩绷紧后,血管的通透性就下降了,所以,血管内外的交互就变弱了。
不仅氧气进入组织液变少,其它的水谷精微进入也变少,所以,血管内的信息激素的传递受限。
所以,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人体的控制就出现了偏差。
因为涉及到信息传递的通畅,所以,这病最怕的就是淤堵。
这个淤堵,最容易发生的也就是血液系统、淋巴系统和三焦膜网,这也就是最容易发生症状的部位。
所以,常见胁下不适感,身体的两侧位置,少阳经的巡行位置,头部的两侧,脖子侧面都是。
说白了,堵在哪部分,哪部分就出问题。
一方面,热量散不掉啦,紧接着口苦就来了。
一方面,津液也上不来啦,咽干就来了。
还有这个代谢废物呢,也排不掉啦,眩晕就来了。
更重要的是激素,一会有一会没有,就是个内分泌紊乱。
问题的关键还在这个“一会有一会没有”,所以,时而冷,时而不冷。时而食欲旺盛,时而毫无食欲。时而困倦,时而清醒。时而痛疼,时而无踪。
所以啊,往往植物神经紊乱的患者,心理和身体之间有矛盾。
比方说:
胃蠕动过快,小肠蠕动慢,就容易有干呕的症状。
还有“饥不欲食”,感觉肚子饿了,但是不想吃东西。因为你是胃功能的亢进,消谷善饥,胃里空了,心理上并不想吃。
还有疼痛,是真疼,还是假疼。
所以说,处处有冲突,处处有矛盾。
有一个方啊,叫“柴归汤 ”,也就是“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”。
既有柴胡炙甘草的小柴胡汤,又有当归芍药散这样的理血剂。所以,疏肝、理气、活血,都有了。
这个用药结构呢,倒很像中成药里头的“逍遥丸”。
目的呢,也很明确,就是个“疏理少阳气机,调和津液分布”。
可以根据情况加减,更有侧重点。
如果注重脾胃:
这个方子,本身就有茯苓、白术调脾胃。如果脾胃再加强一点,加焦三仙,加鸡内金帮助消化,加藿香木香醒脾。
如果注重解郁:
加香附、郁金、陈皮,通瘀。
如果注重祛热:
加丹皮、栀子、黄连,清热。
如果注重滋阴:
加地黄、知母、麦冬,滋阴润燥。
植物神经紊乱,再发展,是个脉细微。
脉细微,是个血少。补血方,有很多。
最简单的,就两味药,龙眼、西洋参,这是玉灵膏。黄芪和当归,这是当归补血汤。
当归、白芍、地黄、川芎,这是四物汤。
四君子、四物汤,合方就是八珍汤,再加黄芪、肉桂,就是十全大补汤了。
该怎么用?
普遍都喜欢用四物汤,用四物汤的话,可以去川芎。
因为,川芎走窜的力量很强,什么叫走窜?就是说川芎会加速血液流动,本来是没问题。但是你要结合植物神经紊乱的患者,现在是个厥阴血少,血液流动快了,反而更累。
到了这种程度,哪怕用柴胡,也有可能会伤血。
唯一不伤血的,还剩个三七。
脉细,滋阴剂的代表是一贯煎,里头有疏通肝的川楝子,补肝药枸杞子。
牡蛎,也有疏通作用,但是一般都是讲它潜镇安神。
当归补血汤呢,是大剂量的黄芪和小剂量的当归,意思是气推动血行,用的话,黄芪的剂量,要减一减。
关于补药,植物神经紊乱,补药,不能硬给。
进一步说,植物神经紊乱,主要问题在“不通”,“不足”倒是次要的。
所以,用药,大刀阔斧,单刀直入即可,以药之偏,纠正人体之偏。
植物神经紊乱,很多时候,症状只是假象。
关键在病机。
比方说:一个病人虽然看着很虚弱,但是同时有心下痞硬满引肋下痛,这就是一个实证阻滞气机。
看着虚,只是因为不能通达,才表现出来虚的假象。
那你就不能给他吃补药,越吃补药,就越严重。
随着病情发展,病人会不会因消耗而虚弱?
答案是肯定的。
那到时候可以再看情况进补,这个时机不能错。
关键是想明白你要做什么,如果理气就好了,那就不用再费劲补益了。
补益不是一定有必要,不能硬给。
身体需要的,才是最好的,所谓“以通为补”。这个时候,“通”也可以算作是“补”了。身体不需要的,给再多,那也只能是负担。
植物神经紊乱,关键是疏通,人体是个循环,开始是不通畅,往后面发展才是里虚导致的不足。
植物神经紊乱的不通畅,既有升不上去的问题,也有降不下来的问题, 到底是哪一个多一点,就看症状表现了。
你看用药,在小柴胡的加减上,明显就能看出来。
往太阳证偏一点的。
是小柴胡汤合桂枝汤。
往阳明证偏一点的。
是小柴胡汤合白虎汤。
甚至衍生出来的一些方子,不用柴胡,也一样是解这个病的,比如温胆汤,比如升降散。
一个人能得植物神经紊乱,就是说这个人本身就有问题。
这些人常年处在少阳有问题的状况,气郁血虚,肝血不足,三焦不畅,这些问题太普遍了,熬夜问题,情绪紧张焦虑,过食肥甘厚味,总的来说少阳枢机不利。
解决少阳枢机不利,基本都是柴胡剂,大小柴胡汤,四逆散等等。
小柴胡汤,怎么用?
又湿又热,又有堵塞,往来寒热,咽干,口苦,目眩,胸肋苦满,脉弦。
从寒热来看,是偏热,这个热是因为不通,但又不是完全不通,完全不通人就死了。
小柴胡汤,就是恢复正常的流动性。
用大剂的柴胡,是疏通血的,这是最关键的药。
小柴胡汤,也有加石膏的,也有加桂枝的,也有加干姜的,都在围绕这个寒热。黄芩,也是调寒热的。
半夏,是调湿燥的。目眩,欲呕,这都是湿。加天花粉,去半夏,就是调湿燥的。
四逆散,怎么用?
四逆散的关键,是手脚冷,只有手脚冷,身体不冷,这也是流通不通畅。
四逆散最大的作用就是调节,没有提高功能,没有补充物质,没有治血,就是调节交感神经。
比方说有人用过柴胡疏肝散、逍遥散,这些方子哪来的?
就是从四逆散中演化来的。
还有个特别的方子,是升降散。
升降散,就是让身体重新流转的方子。这个方子有个好处,就是它这个调节,属于是个双向调节。
尤其擅长肝胆郁热,三焦不畅,脾胃停滞,气机升降失常而见心急烦躁,夜寐梦多。
等到脉不弦了,内分泌就正常了,植物神经紊乱离好也就不远了。
关于中医,就说这么多吧。
至于说西医用的镇静药炒股配资选配资,镇静药那点儿作用,不值一提。
发布于:北京市